当前位置:首页> 中心业务> 现代服务业与服务贸易促进> 政策措施

各地推进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做法之六: 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 促进社区居民消费转型再升级

文章来源: 文章类型: 内容分类:

  近年来,宁波市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在商务部正确指导下,以“便民、利民、惠民”为宗旨,积极推进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目前,全市已建成便民生活圈23个,培育了宁波攸品、鄞州城投、优享家等一批新型社区商业品牌运营商。

  一、积极推进,便民生活圈发展布局再提升

  (一)加强政策引导。2019年宁波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将便民生活圈建设列入年度重点改革任务。2020年,又作为重要项目列入全市国际消费城市建设、夜间经济发展的工作内容。同时为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先后出台了建设实施方案以及建设运营管理办法(试行)。

  (二)明确建设要求。确立一个原则、出台一个规划、明确一条路径。一个原则即遵循“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分步实施”原则,项目要立足于现有商业设施,鼓励各类社会主体参与建设,不搞大拆大建大补;一个规划即出台便民生活圈建设方案,设立近中远期建设目标;一条路径即根据社区建设现状,按照老城区生活圈、新城区生活圈、规划城区生活圈三大类统筹谋划、分类引导、协同推进便民生活圈建设。

  (三)坚持试点先行。2019年宁波市印发了建设试点的通知文件,在海曙区、江北区、余姚市分别开展试点,建立市区两级联动的试点工作机制,探索形成试点方案。各单位主体及时对照评价指标开展经验总结,形成了建设1.0标准。2020年,宁波市继续扩大试点范围,并将建设任务纳入年度商贸考核内容,加强指导,及时总结推广好经验,好做法。

  二、因地制宜,便民生活圈发展模式再创新

  根据社区商业发展成熟度,以及前期社区商业发展的良好基础,宁波市将便民生活圈分为邻里社区、邻里中心和邻里街区三种模式。在具体打造过程中,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按照新老社区的现状及定位,探索形成以街道、国企、民企为运营主体打造便民生活圈的三种发展模式。

  (一)社区街道统筹,改造传统街坊式生活圈。余姚的酱园街社区以街道为建设主体,以社区为主要抓手,对原有商业网点进行适应性调整,形成了沿街式、多点式的业态配置。街道鼓励发展连锁式社区服务门店,引导企业开展送货上门、送餐上门、修理上门的“三上门”服务,开拓了“社区+商圈”的志愿者服务模式,定时定点在志愿服务站提供便民志愿服务。

  (二)国有企业接管,打造商住混合式生活圈。宁波市杭州湾新区专门成立南洋小城指挥部与开发有限公司,对原有商业业态进行摸底,按照统一产权、统一建设、统一招商、统一经营原则,补充选配业态。公司在街区设立便民服务中心,开展纠纷调解、社区咨询等志愿服务,增设维修和家政等服务项目,给予房租和物业费减免等激励政策。

  (三)民营企业主导,创新广场式生活圈。海曙区U-PARK商业公园根据大学校园和12个小区的特点进行业态定位,以“公园”概念打造开放型主题社区商业,项目运作更加市场化。公司在充分调研居民对生活便利需求的基础上,探索出适合社区的“攸师傅维修管家”、儿童教育、社区书房等创新业态。同时,为使周边社区居民快捷出入商业广场,公司积极向城建、水利、航运等部门申请,自筹资金在周边河道架设便捷桥,方便居民通行。

  三、精准引导,便民生活圈发展品质再提档

  (一)科学配置各类业态。坚持规划引领,围绕“市场(业态)+公共服务”,聚合“购物、服务、休闲、健身、文化、社交”功能,支持企业、商户与居民供需对接,增加经营品类,延伸服务功能,不仅满足居民在早餐、理发、药品、生鲜、花店、24小时便利店等日常生活方面的需求,还提供快递收发、再生资源回收、家政服务、衣物缝补、五金维修等便民服务。

  (二)合理建设新老社区商业。老城区以建设邻里社区为主,在充分利用公共资源的基础上,加大现有商业网点的集聚度,补充完善短缺业态,尤其是与居民生活紧密的业态;新城区以邻里中心、邻里街区建设为主,全面考虑社区用地规模、周边商业状况、不同辐射半径范围内的人口数量等因素,利用底层商业,推动临街式商业网点合理布局。

  (三)积极培育运营主体。充分发挥商务部门对商业网点、设施的行业指导作用,以集中建设团组式社区商业中心和合理配置便利型商业网点为吸引点,引进并培育专业运管团队。同时汇聚社区服务机构网点、驻区单位、社区商业运行商等各类资源,利用宁波市社区商业品牌库,通过业务指导、税收减免、租金补贴等方式,支持运营企业在约定框架内丰富业态、引入连锁品牌,在社区养老、托幼、医疗、家政、保洁等方面加大运营投入,探索公共服务的长效运营模式。


  来源:商务部流通发展司

商务部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文章类型:原创”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商务部网站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商务部网站”。

2、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文章类型:转载”、“文章类型:编译”、“文章类型:摘编”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 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 法律责任。